跑步时发力最大的三个部位:髋关节,膝关节和脚踝,大约只有5%-10%的力量来自于髋部肌肉,而有55%-60%的力量来自于脚踝(足底屈肌),其余来自膝关节。随着跑步时间的推迟或年龄的增加,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力量保持不变或略有增加,踝关节的力量逐渐减少,而踝关节的力量越小,跑步的总能量成本就越高。
跑得越慢的人越能从高步频中获益,因为步频越高,垂直振幅就越小,能量损耗也会减小。但高步频对跑得快的跑者并不一定有利,因为身体的肌腱橡皮筋的能量来自于垂直振幅,通过拉伸-缩短-循环来产生前进的动能。
当你感到疲倦,小腿失去力量时,身体橡皮筋效应就会减弱。而肌腱橡皮筋的能量是免费的,如果你不能好好利用肌腱回弹的能量,就只能额外消耗肌肉的能量,例如让股四头肌更努力的在膝盖处工作,这会让你跑得更累,效率更低,所以垂直振幅理想范围在6-10厘米之间。
德国研究人员召集了25名男性跑者,其中13名较快跑者(10kmPB在37分30秒以内)和12名休闲跑者(10kmPB在47分40秒以内),所有跑者在跑步机上高强度跑步(比他们本赛季PB速度慢5%),然后研究人员测量了跑者的力量来源发现:跑步越久,来自脚踝的力量就越小,越来越多的工作转移到了膝关节和髋关节。较快跑者的踝关节力量也在下降,但没有休闲跑者下降的多。
芬兰研究团队发现:比目鱼肌、腓肠肌与股四头肌中的三块主要肌肉,合计提供了75% 的向上支撑力,而比目鱼肌单独就贡献了其中50%!并且他们比较了26岁,61岁和78岁的跑者发现:无论年龄大小,在相同速度下,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力量不变,脚踝力量却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
与跑步速度相关的肌肉群贡献排行榜:
1.比目鱼肌:跑步肌肉之王,下面连着跟腱,直接决定了身体橡皮筋能量回弹的强弱。
2.股四头肌:决定你的膝盖抬高的高度,从而影响你的步幅。
3.髂腰肌:配速上升到2:40左右时,重要性超过肱四头肌。
4.腘绳肌:配速小于3:14时,重要性和腓肠肌相同;配速达到2:23时,重要性跟肱四头肌相当。
5.腓肠肌:比目鱼肌外面覆盖的那层肌肉,也是小腿最粗壮的部分。
6.股直肌:股四头肌的一部分。
7.臀大肌:由于臀大肌只在2个时间点起作用:中立位置和控制腿继续往前摆动时,所以贡献排在最后。
如何减少踝关节的能量损失?
德国研究团队的负责人马克西米利安.萨纳推荐静态力量训练来加强跟腱和小腿,即强力拉伸而不移动跟腱,可以3秒静态拉伸,3秒休息,每条腿4次,每次5组,每周练习4次,可以逐渐增加拉伸时间和组次。年轻跑者推荐每条腿10次,每次10秒,一共3组,最好能达到体重的2倍,如果你很强壮,也可以挑战3倍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