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习惯:要知道怎样设定正确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有2种方式:
1结果导向型目标:为你提供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但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挫败感。
这个目标关注的是最终结果 ,或具体可达成的成就,它们通常是可衡量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取决于自身,还受外界及竞争状态的影响。比如,把5KM跑进20分钟,或是获得波士顿马拉松资格。
2过程导向型目标:关注过程,更容易带来成绩的提升。
这些目标关注的是具体的行动,或是你每天每周能控制的行为。不关注最终结果,而是关注达成目标的过程。例如,每周跑步5次,或者每晚睡8小时。
2022年一项科学综述发现,过程导向型目标对成绩影响最大,以自我调节理论为指导,带来了更大的成绩提升。
自我调节理论:我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思想,长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追求并实现目标。
自我调节包含4个因素:设定目标(比如把5KM跑进20分钟),监控进度(记录数据),调整行为(经常测试并调整),评估结果(参加比赛评估结果)。
将结果和过程相结合来设定目标,既可以有清晰的目标,又能关注过程带来更大的成绩提升。过程中,你可以不断测试并调整,最终再通过比赛来评估结果,赛后也可以复盘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好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
第二个习惯:近端发展区
近端发展区就是你能提升的最佳区间,它是你能独自做到的事与你的目标之间的范围。
当有人比你略胜一筹时,你能有怎样的表现,这正是学习和适应最有成效之处。你不会过于轻松,但也不会面临太大挑战,你刚好处于自身能力的极限。当你和水平跟你相当或略强一点的人一起训练时,你会自动进入近端发展区,你会更努力更专注,这就是顶尖跑者不会独自训练的原因。何杰之所以要去肯尼亚高原上训练,也是因为那里遍地高手。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促进,经常跟比你强的人接触,你会学习和适应,还会得到及时反馈,同时会有自发的责任感,从而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第三个习惯:难以置信的坚持进行周期性训练
顶级跑者的训练极为连贯,通常一天两练,遵循规律的周训练计划,每周变动极小。
第四个习惯:爱上平淡的训练过程
别只盯着马拉松比赛的精彩瞬间,还要爱上平淡的中间训练过程。制定一个能坚持的每周计划,随着能力的提升,不断一点点增加强度(每周不超过10%),你就会越来越厉害。
第五个习惯:正确记录训练情况
试着记录关于跑步的一切信息,除了你的跑步距离,心率,还要关注你的睡眠,饮食,静息心率,HRV,情绪等,这有助于你能发现和捕捉到早期疲劳的症状,从而避免受伤,并能帮助你改进训练方法。基普乔格每天都会写训练日记,你可以试着记录自己做了什么,并根据体感给自己打分,还可以记录自己的恢复,营养,压力和社交等,这个简单的习惯能帮助你增强自我认知,让训练形成一个反馈循环。
第六个习惯:定期减量
你的进步不是像爬楼梯一样直线上升的,而是像心跳一样波折前进。所以跑步高手会每3周高强度训练之后减量30%-50%,目的就是避免受伤风险。
第七个习惯:像比赛日一样训练
你要提前适应比赛日的一切,包括补给,跑鞋,衣服,热身,配速等。提前2天适应比赛配速,可以第一次尝试之后,第二次再进行调整,确保比赛当天能按计划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