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时的疲劳与恢复-睿搏体育
联系我们 | 更多分站 体育科研服务 / 训练的技术开发、技术推广 / 训练数据采集、应用 / 体育专项训练方案的制定
科技引领未来
专业决定品质
全国咨询热线15566241528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全国咨询热线15566241528

睿搏体育

公司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四平街24号(红霞商务公寓209室)

联系电话:15566241528

公司邮箱:164640652@qq.com

您的位置:首页>>知识课堂>>科学训练
科学训练

运动负荷时的疲劳与恢复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04 14:53:39点击:85

信息摘要:

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认为,不能维持预定的工作强度就是疲劳。工作能力稳定状态的破坏是随着疲劳过程的发展而发生的

(一)各种性质负荷时的疲劳与恢复

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认为,不能维持预定的工作强度就是疲劳。工作能力稳定状态的破坏是随着疲劳过程的发展而发生的。疲劳的特点是在工作能力水平相对稳定时,机能活动紧张程度增加,然后导致工作能力下降。许多专家认为促使疲劳发展而产生的最大变化是从外周执行器官转移到中枢神经系统来的。

运动性疲劳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生理过程的总的综合。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疲劳,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局部的和机制方面的疲劳。这可根据有氧为主的练习、无氧为主的练习所产生疲劳的部位与机制等特点进行分类。

1.最大限度无氧强度的练习

工作时间不超过15~20s。此时疲劳首先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参与工作的神经肌肉装置有关。在完成这些练习时,会相当快地消耗能源,这就是疲劳的首要机制之一。

2.极限无氧强度(通常20~45s)练习

此种疲劳不仅与中枢神经系统消耗的能源有关,而且与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积聚有关。乳酸的堆积对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可使大部分分布在工作肌中的脊髓神经元得到有效的补充和发放高频率的冲动。

3.次极限无氧强度(通常45~90s)练习

由于乳酸在肌肉与血液中的积聚,于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状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乳酸的积聚首先决定着疲劳的发展。

4.次极限有氧强度(30~80min)练习

这种练习产生的疲劳与作用于输氧系统和利用肌糖元及血糖的大负荷有关。疲劳的发展主要决定于肌肉与肝脏中糖储备的消耗、以及心肌代谢率的降低。

5.中等有氧强度(80~120min)练习

疲劳的定位与机制与次极限有氧强度练习的特点类似。此外,疲劳发展促使体温调节受到破坏,从而造成体温调节失调。这在疲劳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6.有氧小强度(持续时间为2h)练习

疲劳发展的定位和机制,与完成中等有氧强度练习时的一样,不过疲劳过程的发展强度较小。此外,应当指出,工作能量保证和脂肪分解氧化不足的产物在疲劳发展中,脂肪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因而,对任何一种练习,都可以分出主导的、负担最大的系统,这些机能能力决定着练习所要求的强度,以及完成练习的极限时间。根据疲劳的位置,可以分为调节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激素体液系统)、植物保障系统(呼吸、血液循环、血液)、执行系统(运动系统)的疲劳。

疲劳发展还与参与工作的肌肉量有关。例如,运动员局部肌肉有氧性工作时的工作是由小肌肉群和中肌肉群所完成时,他们的工作能力则是受单位时间中细胞内氧代谢的值所确定的。在进行不超过最大限度强度30%~40%的练习时,练习的时间只是受某些有氧因素控制。练习强度增加,最大限度强度40%~50%以上时,不仅在练习的能量供应中有无氧代谢机制参与,而且大量的已经参与过的、并已得到很好恢复的运动单位又与此同步参与工作。

疲劳的各种形式与肌肉活动的性质和方向也有关。这反映在各个运动项目高级运动员的训练课、训练日、训练小周期负荷后的恢复情况中。

训练实践中为了重点完成某一种任务,课中就安排某一种主要的练习。这种课可称之为选择性课。另一种课即为综合性内容的课,选择性课可以是,提高速度性或力量性素质的课;发展专项耐力的课等等。而综合性课则以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组成,用以同时解决几种任务。

选择性课对运动员有机体有深刻影响,但是相对来说带有局部性,例如,在大负荷的速度性课后,运动员再去进行速度性或速度力量性的练习,则明显表现出疲劳,甚至在一次课后,经过一昼夜,速度与力量素质依然处于下降的状态。而运动员的各种耐力,相对于这些素质来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疲劳,在课后6h,各种形式耐力的水平与原来水平没有差别。

由于练习的主要性质不同,疲劳的具体性质就取决于运动项目的具体负荷,以及训练过程各种不同结构所可能容纳的负荷多少。在对高级游泳运动员一次、二次和三次接连安排同一性质大负荷课后的反应与疲劳的特点进行研究中可看出,运动员有机体对各种性质小周期总负荷的反应,以及运动员个体在完成大负荷课时个人的反应,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

在安排具有大负荷量的训练课与总负荷很高的训练小周期时,要重视对疲劳具体特点的考虑。因为:(1)运动员在训练课中既要保持最佳的工作能力,又要始终处于最佳的机能活动状态两者是矛盾的;(2)疲劳与恢复过程之间、负荷刺激与现实刺激的条件之间必要的协调也是相互矛盾的。

训练课后,运动员身体处于没有完全恢复的状态,再进行同一种性质的训练,将导致疲劳加深,而且这时疲劳的性质并没有得到改变。例如,在速度性大负荷课后,经24h,当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尚处于压抑状态时,再进行类似性质的课,疲劳将很大程度地表现出来,恢复性反应则就会拖延下去。第三次同样的课将导致这种疲劳进一步发展,并使恢复时间延得更长。如果进行其它性质的大负荷课则情况就将得到改变。例如,在提高速度能力的课后,进行有氧耐力的提高,此时只对有氧耐力产生很大的抑制,而这第二次课就不会使速度性能力的水平产生很大的下降。第三次课再安排无氧性课时,也只与无氧能力的抑制有关,而有氧能力素质并不产生明显的下降。

由此可见,各种性质课的交替进行,是控制疲劳产生的有效途径,也是达到适应和恢复的有效途径。

(二)疲劳与恢复取决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众所周知,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在完成额定负荷时,与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相比,有机体内环境的变化不大,恢复性反应的进行是加速的。但是,他们对极限负荷的反映不一样。在各个运动项目的资料中可见,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大负荷训练课时与低级运动员相比,他们承受这类负荷的主要机能系统的疲劳程度很明显。高级运动员恢复性反应很大。高级游泳运动员与低级运动员,在完成有氧性大负荷训练课时,有机体的这种反应状态是完全不同的。运动健将在训练课后6h,有氧性耐力比二级运动员下降的程度要大得多。但是,高级运动员机能的超量恢复只要经过3昼夜就可发生,等级不高的运动员,则要4个昼夜。健将级运动员一堂训练课中的总游量,实际上却要比二级运动员大4倍。

同级运动员在训练情况不同时对极限负荷也产生类似的反应。例如,当运动员在准备期第一阶段,训练水平没上来时,此时安排大负荷课,则有机体内环境变化反映较小,工作能力下降。与准备期后阶段运动员处于高水平相比,恢复期则较长。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训练课所完成的内容要比没有训练的人高40%~50%。

现代的健将级运动员在经受负荷后快速恢复的能力很强。原苏联基辅体育学院对一级、健将级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有机体的变化进行研究中发现,有氧性耐力大负荷课的后效作用发生在5~7d中,并在负荷后的1~4d中伴有工作能力的下降、机能系统能力受抑制的现象;第5d回到原来的水平;超量恢复的时相出现在负荷后的第 6~7d。

70年代末,对一级与健将级运动员的类似调查发现,负荷后超量恢复不再要经过6昼夜,只要3个昼夜了,而且,工作能力明显的下降、承担主要负荷的机能系统能力的下降,是在24~30h内。但更为重要的是,参加实验的运动员与15年以前参加实验的运动员相比,工作量要大3~4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受试者的机能潜力、恢复能力、对负荷的不同心理反应,相隔15年就不再可以比拟了。如果说,达到极限大负荷训练课,在60年代初对运动员来说是少见的现象(一周不足两次),那在现代运动训练中,实际上已是每天都是这样。这一资料证实,有机体内环境产生大的变化和承受深度疲劳的能力,以及以高强度进行的恢复性反应,是运动训练中特有的、由有机体长时间适应性反应引起的。所以负荷能力、恢复能力与训练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运动负荷后恢复过程的强化

现代训练与比赛的负荷是很大的,既要保证特有的适应过程很协调地进行,又要保证比赛活动有很高的效果,难度也是极大的。要加强恢复过程,应该考虑:(1)使训练过程与比赛活动的各种结构成分构成最佳化(如训练课与比赛日,训练与比赛的小周期,等等);(2)有目的地采取有效的教育学的、生物学的和心理学的恢复手段。

训练作用、比赛活动和恢复措施的综合是一个统一、复杂的过程。因此,把这三者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是控制训练与比赛活动中工作能力和恢复性反应的主要关键之一。

训练与比赛大负荷后强化恢复过程,可以通过在恢复时期合理组织肌肉活动予以保障。在负荷后产生强烈影响的时期内,做一些小强度的肌肉活动,可以刺激恢复性反应。在各个练习的间歇内做小强度的工作,可以产生很良好的影响,有时要比前面练习的强度所产生的作用大。做一些相对紧张的活动,作为积极性休息,这通常只能在疲劳不大的时候才有效。不过也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这样。例如,在乳酸积累很多的负荷后,在恢复过程中可作相当大强度练习,此时恢复过程进行得相当快。极限糖酵解性质负荷后乳酸消除的速度,在消极休息时为0.02~0.03g/(L·min),在做最大需氧量50%~60%强度的身体练习时,乳酸的消除速度可以增长到0.08~0.09g/(L·min),这是因为工作肌肉中血液循环得到强化的缘故。

研究表明,小负荷与中等负荷课,是对大负荷课后控制恢复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不过,必须在辅助性课中采用由其它系统与机制的主要机能承担的另一种性质的练习。

伴随着高强度训练、比赛活动出现的神经心理紧张、心理抑制的状态,可以用心理恢复的方法与手段来降低。

各种方式的按摩与水疗对大负荷训练课后所产生的总体疲劳下降是高度有效的,对极限比赛负荷后产生的总体疲劳也是如此。

恢复手段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尽快地消除负荷所带来的疲劳。这种恢复可以提高训练课中运动负荷的总量和个别训练练习的强度,缩减练习间的间歇,使小周期中大负荷课的数量得到增加。有目的地利用与训练课中负荷大小、方向有联系的恢复性手段,可以增加加量小周期中训练工作量的10%~15%,而且可使工作质量更好。在制定计划时,系统地安排恢复性手段,可以促使训练工作总量增加,提高能量供应系统的机能能力,提高专项运动素质与运动成绩。

在一堂训练课负荷后,如要加速恢复过程,应当分析这种加速的后果,它的作用的方向及特点。例如,训练课后恢复的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如人为地缩短这一时间,这就是不合理的。因为正是疲劳的深度与恢复的时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相应器官与系统内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的大小和性质。

加速恢复过程手段的采用只能安排在目的是发展有机体机能能力的综合性练习与一堂训练课负荷后才对。这些机能能力直接在训练过程中就得到完善,而且并不要求长时间的作用。例如,培养复杂运动技术的协调性,学会战术方法,提高速度素质的课,训练的效果并不是由训练内容所产生的疲劳程度决定的,而是由在最佳条件下完成的负荷总量所决定的。

第二类,有选择性地采用课中没有受到重大影响,但在后续工作中将会得到极限动员的手段。例如,如果第一堂课的方向是提高无氧能力,那么,在第一堂课后就要妥善运用综合的、促使有氧能力最快恢复的手段。这样就有助于在第二堂课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工作的数量。

在运动实践中恢复手段的运用,应当使恢复措施从根本上不产生有害影响,而只促使疲劳下降,恢复性反应得到加速,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并强化适应过程。每一种恢复性手段的本身,对有机体都是一种附加性的负荷,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常常对有机体的各种机能系统活动是非常高的。忽略这个问题,就会产生相反作用,反而会加深疲劳,降低工作能力,抑制恢复性反应的进行。


本文标签: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56624152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5566241528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