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睿搏体育
联系我们 | 更多分站 体育科研服务 / 训练的技术开发、技术推广 / 训练数据采集、应用 / 体育专项训练方案的制定
科技引领未来
专业决定品质
全国咨询热线15566241528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全国咨询热线15566241528

睿搏体育

公司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四平街24号(红霞商务公寓209室)

联系电话:15566241528

公司邮箱:164640652@qq.com

您的位置:首页>>知识课堂>>科学训练
科学训练

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7-04 14:50:54点击:82

信息摘要:

60年代初、中期,我国在运动训练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指导方针。可以认为,这一方针既概括了我国当时运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一系列做法,也反映了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与高水平运动中出成绩的客观规律。

60年代初、中期,我国在运动训练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指导方针。可以认为,这一方针既概括了我国当时运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一系列做法,也反映了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与高水平运动中出成绩的客观规律。以后几十年的训练实践都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随着我国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这一方针的科学内涵正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延伸。

(一)对运动负荷大、小的理解

在训练实践中,究竟“量”大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大”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教练员与运动员。对此,我们认为:

1.运动负荷的“大”,不是安排运动负荷的根本目的   所安排的运动负荷能否使运动员的专项成绩达到高水平,才是我们安排运动负荷的根本出发点。因此,不讲训练效果的“大”负荷,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

2.运动负荷的大、小与训练后的疲劳与恢复相联系 由于“大”负荷在运动员有机体中所引起的反应,是逐步积累的,过度疲劳的产生是由于连续疲劳的结果,而不是一堂训练课就可以造成的,因此,运动负荷的“大”以及“大”到何种程度,要与训练过程的时间界限联系在一起,运动负荷的大、小,只能相对于训练过程某种结构内多次负荷的积累而言。即运动负荷的大、小,应该指训练课负荷的大、小;小周期负荷的大、小;阶段运动负荷的大、小;训练时期负荷的大、小等等。由训练所造成的运动员有机体的适应性反应在这些不同结构中不断累加,累加的最终结果应该由训练过程的安排、控制所决定。因此,讨论运动负荷的大、小,不应该脱离训练过程的安排与控制。

3.单堂训练课中的“大”负荷,不应该以运动员有机体“拒绝”工作为标志

要使运动员有机体各种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得到提高,毫无疑问,需要深度的刺激,需要达到一定限度的工作强度。但是应该看到,运动员各种器官系统机能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在工作过程中,而是在训练后的适应过程中,提高是建立在各器官系统的结构性变化与机能储备上的。达到“拒绝”工作的地步,并不有利于器官系统的结构改造与能量储备的增加,一次“拒绝”工作所造成的影响,很可能就破坏了这一过程的连续进行。

从上文运动负荷的定性与定量的论述中已经知道,训练负荷的大,小只是负荷的度量值,度量值最终取得“质”的飞跃,必然要在“专项”需求的前提下,专项水平的提高不是单一的一个方面,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结果。产生“质”变,需要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才可顺利进行,超越必要的“度”,则事物要走向反面。

(二)对运动负荷合理性的认识

运动负荷大、小的实质应该是它的合理性。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当符合下述标准:

1.有利于达到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

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是要使运动员能够保持或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运动训练中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所安排的运动负荷同样如此。所以,能否通过安排的运动负荷使运动员达到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成绩是评定运动负荷合理性的首要标准。

2.运动员有机体能够承受(即负荷的可接受性) 

运动训练的对象是运动员,高水平运动员的成长与成熟需要多年的过程,保证运动员在训练过程的任何阶段内,都有健康的身体是运动训练得以进行的最基本条件。人体的各个机能系统有较大的工作储备,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是,竞技运动区别于人类在许多其它极限条件下活动的环境,竞技运动中的适应是对外部环境复杂化了的条件进行适应的一种多级阶梯型的适应。事实上,多年训练提高的每个阶段,一个训练年度或一个训练大周期,每一种不同年龄级别的比赛,对运动员来说都是一次必须按必然顺序进行适应的飞跃,每一次这种飞跃都会对人的有机体提出特殊的要求。在多年训练的每一个阶段中,都需要运动员长时间地保持高水平的适应性反应,这对有机体来说是非常特殊的。有机体各机能系统对各种强度与各种形式的刺激,产生最高水平的适应,必须在紧张负荷下才能获得。为此,必须使负荷既能保持已达到的适应性水平,又不产生有机体衰竭、不使主要机能系统结构遭受破坏。因此,不管怎样安排运动负荷,都必须考虑运动员机体的可接受性。

3.能够促使运动员各种能力产生定向变化 

运动员的天赋对达到高水平运动成绩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训练中必须突出个人特点,寻求对个人最有效的、能产生符合于专项成绩要求的适应。无论是机能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还是专项比赛中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增长与完善,在训练中必须丝毫不墓地使之得到非常明确的发展。运动负荷产生的效应应该使运动员有机体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与比赛中的一切基本相同。负荷只有明确的定向,才可收到训练的成效,才可以把训练中所做的一切转化到专项的优异成绩上去。

4.运动负荷量与强度要有适宜的比例 

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获得,从生物学观点来看,运动技术的改善也是运动员机体中机能与形态都发生复杂变化的一个过程。机能和形态适应负荷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个人特征、负荷的大小和性质等等,其中很重要的是负荷的最和强度的变化动态。负荷量与强度相比,量所产生的延缓效应,比强度产生的效应更明显。加大负荷量通常并不能直接使运动成绩大幅度上升;相反,如果负荷量相当大,可能最先出现的后果是运动成绩的下降,因为这时需要相当时间才能完成的适应性改造仅仅才开始。运动成绩的下降说明最大的适应性改造正在进行,适应能力还没有形成。负荷强度的变化和运动成绩的变化之间则存在着比较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强度大,但数量少的负荷,对运动成绩的动态变化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能使运动成绩发生较快的和适宜的变化。可以认为,负荷量在为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方面起主要作用;而负荷强度的作用,则主要是在直接激发运动成绩的负荷量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从运动负荷的定性分析内容看,当负荷的专项性确定后,强度的体现则主要表现在专项的各种能力上。专项训练练习所特有的负荷,将更适合于这项运动成绩的动态变化。自然,专项能力的增长,需要相当大的基础,需要必要的结构性储备与机能储备。因此,在形成竞技状态整个训练过程中,例如,准备期、竞赛期、过渡期,根据各个时期的任务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中量与强度的比例,是提高训练水平的必需。

我国著名游泳教练员周明在《用辨证的观点分析游泳训练中的几个关系》一文中认为,“……要从整体上把握运动训练的发展,要考虑到目前,以及将来总体对各个子因素的分配比例,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因此,一味追求在局部产生直接专项效应的无氧训练,而忽略在整体上起重要作用的有氧训练,这种方法是片面的。这里面有个时间先后,比例多少,多年训练中轻重缓急的问题。"正是我国游泳教练员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使我国游泳运动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5.负荷安排的节奏要保证课与课之间衔接,能产生后续效应,即,要能保证运动员有机体的生物学改造能够顺利进行

现代竞技运动中全年的训练课已达到600~800次,参加训练与比赛达到340~360d,其中参加比赛为70~120d。游泳运动员全年游量达到3200~3600km,自行车运动员全年达到45x10km的骑量,等等。因此为何控制好负荷的节奏,加强恢复是训练过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不同运动等级与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其疲劳与恢复的状况是不同的。为此,要系统地训练使运动员顺利达到高水平的成绩,就要求教练员有很高的职业技能水平,渊博与全面的知识,创新精神,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尽量不犯方法性错误。

(三)对大中小负荷的判别

当训练课内容具有一定性质、练习手段的特点相当稳定的时候,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有机体机能能力表现出来的动态变化。因此,可根据运动员有机体机能活动性的动态变化来判别训练课负荷的大、中、小(表 3-1)。


image.png


负荷的大、中、小可以客观地按照恢复的时间,予以判别。训练课负荷的大、中、小与有机体内环境稳定性的变化紧密联系着,并且反映到恢复过程的时间上。小与中等负荷后,恢复过程的时间是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大负荷则在运动后会有一个较长的时期,甚至可达到几个昼夜。

负荷的大、中、小不仅可根据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指标来判别,而且也可以采用相对间接,但又相当客观的指标来判别。例如,皮肤的颜色,运动员总的自我感觉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等等。适合于高级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最有训练效果的课是大负荷课。此时,有相当一部分的负荷量是运动员有机体机能系统活动始终处于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也就是说负荷对完成主要工作的机能系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大负荷强化了有机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应当指出,隐性疲劳条件下有机体即时适应性反应所产生的变化,是有机体长时间适应发展的先决条件。


本文标签: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556624152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5566241528

二维码
线